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20|回复: 2

[原创] 古人怎么应对舆情

[复制链接]

13

主题

7

回帖

319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9
发表于 2023-11-1 23: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俗话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人是咋个应对舆情的呢?我们最熟悉的可能就是周厉王“国人暴动”的典故。但古人应对舆情的方式肯定也不止周厉王这一种方式。所以今天我们来简单聊聊古人是怎么应对舆情的。

舆情舆情,即舆论情况。舆论舆论,即舆人之论。所谓舆人,即普通民众。普通民众讨论的什么呢?自然是对统治者的评价。他们认为统治者做得好,自然会歌颂,如果认为统治者做得不好,则会加以批评、讽刺等等。通过舆论,可以知道统治者在民众心中的形象以及地位。当然,舆论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点,这里我们后文再叙。

图片1.png
上图中的东西,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再熟悉不过了——华表。从1420年紫禁城竣工算起,这里的华表已经陪伴着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度过了600个春秋。
600年,对于拥有5000年以上历史的中国来说,不过是弹指一瞬。有趣的是,华表的历史也却远不止600年,从文献记载来看的话,没有五千年历史,也有四千多年了。
据《吕氏春秋》记载说,“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意思是,尧执掌天下的时候,为了收集意见,就设置了一个鼓,谁要是要提意见,就去击鼓。很多朋友可能一下子就想到了古装电视剧里面那些去衙门前击鼓鸣冤的情节。没错,这个击鼓鸣冤的源流就是这样来的。
到了舜执掌天下的时候,同样是为了收集意见,舜设置了“诽谤之木”,谁要是想提意见,就把自己的意见刻在这块木头之上。这个做法好像有点类似于“大字报”。据西晋时期一个叫做崔豹的博士说,这就是“华表”的源头。
由此我们知道,从文献记载来看,早在尧舜时期,人家就知道重视群众意见了。
其实如果从文献记载看的话,尧舜都还不是最早重视听取批评性意见的。据《管子》记载,早在黄帝时期,就有这个做法。只是,毕竟年代太早,夏朝之前的事情,包括黄帝时期以及尧舜时期,都还没办法考证。所以上面说的究竟是不是史实还很难说。但至少我们知道一点,那就是,中国历史上,是很早就有重视听取批评性意见这个传统的。
据记载,在大禹当了天子之后,不仅设置了“击鼓”“鸣钟”等形式欢迎民众提出意见,而且还在每年的春天派人前往田间地头收集民众意见。可以说是非常重视民意了。当然,这些内容可能有后世学者夸张渲染甚至虚构的可能性,不一定为实。随着统治者逐渐耽于酒色,荒于政事,离民众越来越远。民众的呼声自然也逐渐无法再传到夏朝统治者的耳朵里。
但是,作为统治者,不管你听还是不听,也不管你是接受还是不接受,甚至不管你允许不允许民众表达,你一定是不可能禁绝民众对你进行评价议论的。你能影响的,只是他们表达意见的方式而已。统治者开明、包容,那么民众的意见就会以上文所提到的击鼓、鸣钟、刻于诽谤之木或者面呈的形式坦诚提出;统治者如果消极乃至残暴,不允许民众正常表达意见,那么民众的看法则会以民谣的形式私底下在民间传播。最先享受这个待遇的可能是夏朝最后的一个王夏桀。
夏桀可能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暴君,他“筑倾宫,饰瑶台”,荒淫无度,穷奢极欲,于是民众就以歌谣的形式诅咒他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意思就是这个天杀的暴君啊,你什么时候才死啊,我恨不得和你同归于尽。一般而言,诅咒一个人早死那已经是恨之入骨了,而夏桀时候的百姓则是恨不能与夏桀同归于尽。可想他们对夏桀痛恨之深。也可以想到夏桀是怎样的残暴荒淫。
于是,商汤发出“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的口号“吊民伐罪”,在民众支持下,一举灭掉了夏朝。
2.png
《尚书·汤誓》是商汤伐夏桀时候的誓师辞。“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即出自这里
可能也正是见识到了民怨的威力,所以这之后,无论是商还是周,有点起码政治素养的统治阶层成员,都反复强调统治者一定要注意倾听民意顺应民意。毕竟为政效果怎么样,民众那里有最真实的反应,通过反馈,改进完善,王朝才会越来越强盛,如果民众不满意,不断积累下去,最后一定会导致王朝的覆灭。正所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出于对民间舆论的重视,于是就有了周代“采诗”制度。
采诗制度在很长时间里被认为是汉代儒家学者的一种虚构,随着越来越多先秦文献的出土以及研究的持续深入,才逐渐被证实是确实存在的。
所谓采诗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官方派出专人,前往各地民间,搜集民间传唱的歌谣。这些歌谣可能是婚姻爱情方面的,也可能是歌颂某一个民间英雄的,还有可能是歌颂或者咒骂统治者的。通过对民间歌谣的收集、分析,获知民间最真实的民意情况。进而判断为政的得失。这就是《诗经》里面“国风”部分内容的主要由来。所以古人说“风,讽也。”“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从这个制度,可以看出,周代统治者还是很重视民间舆论情况的,不然也不会有这么一个采诗制度。但也经不住后来那些长于深宫的不了解民间疾苦不知道民意重要性的败家子们折腾。周厉王“国人暴动”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周厉王继位后,为了重振日渐衰落的天子权威,采取了一系列激进措施,包括将山川水泊的开采权全部控制起来,不准国人开采谋生。激发了国人强烈不满,大家纷纷公开议论批评。当时的召公就警告他说啊,大王啊,您这样搞,恐怕老百姓受不了啊,您看他们都已经纷纷议论了。
周厉王大怒,派人出去四处监视,但凡发现议论他说他坏话的,就抓起来杀掉。一时间,国人“道路以目”,在路上碰了面都只是使眼色,不敢说话。周厉王得意洋洋地对召公说,你看,他们不敢再说我坏话了吧。于是就有了召公所说的千古名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住民众的嘴,比堵住洪水都还要严重。堵住的洪水一旦决堤,一定会造成很大的伤害。你不让民众说话,道理也是一样的。
周厉王不听,过了三年,国人就发动暴动,把王宫围了起来,要杀掉周厉王。周厉王狼狈地逃出王宫,逃到了彘地,直到死也没能再回去。
除了采诗,周代还设立的专门场所让国人议政。这些场所称为“学”“校”“序”等。一方面作为青年贵族学习的场所,一方面则作为国人议论国事的地方。《左传》里面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春秋时,郑国人平时喜欢聚集在乡校议论国事,而且说的有些话比较难听。当时郑国的执政大臣是子产,有个大夫就对子产说,要不,咱们把乡校给关了吧?免得这帮人成天在哪里叽叽喳喳地说东说西。子产说,他们辛辛苦苦劳作,有点空闲时间才去那里交流休闲,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他们肯定的,我们就继续做;他们厌恶的,我们就改正。他们正是我们为政治国的老师,我们为什么要关掉呢?我只听说过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的,没有听说过靠耍威风来防止怨恨的。如果等到民怨像洪水一样爆发,到了那个时候,就无法挽回了。所以啊,不如一开始就开一个口子引导疏通,把他们的议论当做我们为政治国的良药。据《左传》记载,孔子听到这个事情后,说,“从这个事情来看,有人说子产没有仁德,我是不信的。”
图片2.png
子产是春秋时候郑国著名的政治家,为政时期对郑国进行了诸多改革。其中“铸刑书”的措施招来了孔子的批评。
《左传》记载的这个故事好像入选了中学的语文课本。即是说,中学生娃娃都知道这个道理,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来说,应该更熟悉理解更深才是。但现实好像并不是那么回事。当然这当中或许还有另外的因素。我们后文再说。
进入春秋中后期以后,沦落民间的士阶层逐渐崛起,并在中国逐渐形成了一个掌握知识掌握话语权的知识分子群体。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不断完善,市民社会逐渐形成。民间舆论的主要表现区域,也就逐渐由以前的乡村转移到了城市,而舆论的发起主体也逐渐变成了市民和知识分子,其中又以知识分子为发起和引导舆论方向的主力。
统治者对于舆论的态度,也在逐渐变化。简单来说,一方面统治者意识到听取批评意见的重要性;但是另一方面,统治者也绝不允许挑战自己统治的声音得以扩散。因此,随着中央集权制的逐渐形成。在这个体制下对舆论所采取的态度也分为疏和堵两个层面。
在对舆论的控制方面,秦朝规定,“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敢于说皇帝坏话的,要受到灭族的惩罚。这个规定到了汉高祖刘邦时期也得以延续,直到汉文帝时候才废除。但是,从整体来看,政府对于民间言论的管控越来越仔细,采取立法的形式明文规定惩罚措施。民间舆论被分为流言、谣言、妖言、谶言等不同类型,对不同类型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流言是指一般的在民间传播的不知道源头的言论;谣言则指民间传播的歌谣;妖言是指“不祥”的“惑众”的言论;谶言则是指那些预示未来的隐晦的言论。不同言论,处理方式也不一样。比如流言一般不会被追求。而对于妖言则将会严厉打击。唐律就规定,制造传播妖言妖书的,处以绞刑。
至于后来的各种文字狱,就更不用说了。
图片3.png
《唐律疏议》是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
在重视听取意见方面的具体表现,又主要分为两条线,一条线是谏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在这里,皇帝听取批评意见的直接对象不再是普通民众,而是专门负责谏诤的谏官。民众的声音,则需要通过谏官这个中间环节再传到皇帝那里。这一套机制的作用发挥得如何,就不再是皇帝一个人的事,还关系到谏官这一个环节。当然,起决定性作用的依然还是皇帝。皇帝英明,自然会选任比较优秀的谏官来鞭策自己。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唐太宗善于听取批评意见,并鼓励群臣提出批评意见,这些故事我们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两个来。有意思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谏诤文化也是在这个时候达到了顶峰。进入宋代之后,随着皇权的进一步加强,谏诤也逐渐成为了皇权的点缀。
在谏官之外,地方官则担任着了解、上报本地舆情的责任。但是,由于特别的政治考量乃至政治利益,地方官在上报舆情时候所持的态度,则不尽相同。比如打着民意旗号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官员大有人在。打着民意旗号捧特定的人损特定的人也是大有人在。
老百姓对于当政者(皇帝或者执宰大臣)的评价是不会撒谎的,喜欢就是喜欢,厌恶就是厌恶。但官员不同。有些官员,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明明是老百姓特别喜欢的人或者事,他却在皇帝那里说得一文不值。还有些官员,为了讨皇帝喜欢,明明是老百姓痛恨的事情,他却在皇帝那里夸得花儿一样,或者搞出一副万民歌颂的和谐盛世样子。至于这个王朝是稳固还是不稳固,至于老百姓是称道还是咒骂,他们是完全不放在心上的。他们脑子里面想的只有自己的官位俸禄。当然更有甚者,因为想故意黑当政的人,故而操纵舆论。
睿智的皇帝,往往是自己走近民众,努力创造民众真实发声的平台和窗口,亲耳倾听老百姓的最真实心声。但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这个意识有这个心思。
历史已经是历史,华表依然还矗立在那里,默默地冷眼旁观着这个古老的国度。


4

主题

20

回帖

1225

积分

从四品下

积分
1225
发表于 2023-11-2 11: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点评

舆论这种东西,堵不如疏,一味封堵不知疏导,只会让积怨愈深,民怨愈大。我们必须要坚持毛主席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干部应主动走进网络,与网民交心,倾听网民声音,与人民群众携手做好网上   发表于 2023-11-3 00:4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南山古社

GMT+8, 2025-8-3 00:52 , Processed in 0.05218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